在大爆炸的理论中,宇宙产生之初那个点被称作奇点,具有无限大的势能。
而当下,正是茶饮的奇点。
以因味茶为代表的“天派”从中国茶一支演化,肩负着中国茶年轻化的使命,向市场延展触角;
以喜茶为代表的“地派”,则从奶茶一支出发,顶着体验升级的压力,不断向上进化;
——二者在“新式茶饮”的奇点相遇了。
在这个奇点上,“新式茶饮”作为一个新的品类物种,继承了阳春白雪茶文化基因,也沾染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气。
大致划分一下,天派的代表品牌包括:因味茶、嫩绿茶、荼啡茶、大益茶庭、本宫的茶、煮叶,等等。
▲“天派”代表品牌
这些品牌,其核心理念是基于中国茶文化的年轻化变革,一切围绕着“茶”做文章;
地派的代表品牌则包括:喜茶、813、奈雪的茶、茶阁里的猫眼石等等,其核心理念是基于20年来大陆奶茶市场升级,一切围绕着“饮”做输出。
▲“地派”代表品牌
在传统礼品茶市场崩溃、消费升级趋势的带动下,天派与地派交汇在新茶饮这一奇点,并相互借鉴融合,催生出一个似曾相识的,但确然是全新的品类。
中国茶这个超级品类,俯身杀入市场化竞争,并绑定到正在崛起的年轻人身上,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一个绝妙的故事。奈雪的茶、因味茶和喜茶的融资,证明了这个故事对资本市场的魅力。
我看到这样一个数据:2016年,80后和90后人口突破4亿大关,以年轻人为主体的中产阶层人数已经超过1亿,到2030年将会超过2.5亿。
这一变化的出现,将给中国消费结构带来历史性变化。这也意味着,在商业上讨好年轻人,是最正确的选择。
▲比如,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交流
由此,“茶饮年轻化”成为新式茶饮最大的命题。
而在这背后,则是品牌化建设、标准化制定、规模化复制、全国化扩张、公司化进程......等诸多命题。
换句话说,新茶饮之路,现在不过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有这样的认知,才可能在这条路上活的足够久,走的足够远。
路很长,妖孽很多,诱惑更多,而有耐心的人又太少。
对于“天派”和“地派”,二者对新茶饮价值观虽然趋同,但在方法论上,却可能是路径迥然。
比如天派的茶饮品牌,其创始人大都有着较强的商业运作背景,对市场、商业、格局一开始就有着敏锐的判断。
像荼啡茶的创始人郑会轩,在创立该品牌之前,有着成功运作商业品牌的经验;嫩绿茶廖韦佳在美国呆过十几年,其国际视野和资源,为嫩绿茶早期的创立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因味茶缪钦麦当劳的背景,也天然带着强运营的标签。
相对来说,天派一般走的是“高开高打”的路线,一开始就做顶层设计,做行业分析、做定位、做理念,品牌运作意识强烈。
比如茶香书香和因味茶,所有产品理念,几乎都是基于传统的点、煎、撮、泡等茶艺而来,在理念上是“有根的”。
▲最初的茶香书香在产品理念上的坚持
他们集体发力,把新茶饮的品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也逐渐解决了顾客消费的品类认知。
但相应地,“产品弱”、“不接地气”、“精英化、理想化”是他们背后的负面标签,它们几乎无一例外的陷入“市场化水土不服”的困境,在真刀真枪的门店盈利上,大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当然,这跟新茶饮所处的阶段有关系。崭新的品类,尚为小众的市场,很难支撑起天派们宏大的系统架构。
这就好比,当市场还是苍蝇大小的时候,天派们就已经按高射炮的标准建立起了系统。这样的优势是,一旦临界点到来,其熟稔的商业运作功力有了用武之地,哼哼。但上述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地派,则大多由早年奶茶市场的收割者进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