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气,能赚钱,这是餐厅的最理想的状态。但是怎么成为一家赚钱的人气餐厅?总结和观察了那么多人排队的人气餐厅,小编发现他们都有那么一些共同的特点!
定位:追新不忘旧
在新生一代成为餐饮消费主力的时候,怎么唤起年轻人的共鸣?单单是年轻化、时尚化就可以了吗?恰恰相反,传统文化依然是主流。但是就传统意义的餐厅来说,不少人气餐厅会在追求潮流时尚同时回归传统。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另类回归,唤起年轻消费者潜藏在心底的文化归属感。
外婆家的杯子
“外婆家”相对柔和的光线、老式风扇和木头色系的桌椅,会勾起顾客对家乡的回忆。而排在菜单首位的“外婆红烧肉”,更是把握了消费者追新但又不忘旧的心理。
上海的70后饭吧里,有双层巴士、老爷车,但是里面的装修都充满了适当时代感,菜品是让顾客充满怀念感的“妈妈蒸蛋”之类的,充满了家庭的温馨感。
菜品:主题明确,味型稳定
相对于菜式品种较多的传统餐厅,大多数人气餐厅的菜品只有30到50个。这是针对年轻消费者面对数量庞大的信息群时难以选择的特点来做的。这符合年轻消费群体往往偏好主题明晰、菜式结构相对简单的餐厅。
西贝菜单
经过观察,这类人气餐厅不会盲目跟随市场所谓的大热菜式,对于核心菜式之外的菜式,也是恪守着服从自家主题类型的原则来挑选,使食客对餐厅菜式记忆深刻。如表哥餐厅,菜牌很薄,菜品数量虽然包括了粥粉面饭小炒之类的,但是他们每个品类也就只有不到10款的菜式。
这说明,简单明了,顾客选择少了反而更能突出主题,餐厅更容易做好出品。如大龙凤只做鸡煲、禄鼎记只做火锅等。
价格:善于突破顾客心理防线
消费者对于价格既敏感又不敏感。他们对于轻微的提价或者菜单后面的小数字不那么敏感,对于总的细微价格却不怎么清晰。比如,九毛九餐厅,每一道菜后面都有一个0.99的数字,顾客看到菜单即使知道那九毛钱不一定会省多少,但是就会有一种占了便宜的感觉。
萨莉亚
还有火遍全国的萨莉亚餐厅,价格不高但是营业额却不低。因为萨莉亚的每道菜价格很便宜,都是15元左右,但是份量很小,顾客往往可以点很多,这样就巧妙地转移了价格。
“俏江南”通过装修、品牌来圈粉;“海底捞”则通过极致服务来形成口碑营销;现在要做人气餐厅则可以在价格上通过攻破消费者心理防线来巧妙提高翻桌率,攻占市场。
味型:选择让食客产生明显记忆的点
经过观察,人气餐厅大多在味道中追求某一个记忆点去深耕。如重口味型的餐厅,则侧重火锅、小龙虾、烤串之类的;追求清新健康则会选择沙拉等简餐。从味型上去深耕区分,让顾客记住你的餐厅。
烤串引出年轻消费者的记忆共鸣
由于年轻一代生活压力大、节奏紧张,他们追求鲜明口感,重口味餐厅可说投其所好。其次,这些人气餐厅更注重食客的用餐体验,会从视觉、味觉等方面给予食客全方位感受,而饮食氛围向来是传统餐厅所忽视的。如很久以前,他们做的是烤串,但是更注重顾客之间的互动社交方面。
菜单:弱化或不用钱的符号
根据调查,拿到没有标价的菜单的顾客明显比那些拿到标有价格的菜单的顾客们消费得更多。即便用文字代替数字来标价,比如“十元”,顾客也消费得更少,因为它仍然引发了与付钱相关的负面情绪。因此,在国外,很多餐厅会避免让标价出现在菜单上,因为它将直接提醒顾客:他们在花钱。
但是在国内,菜单上不标明价格,基本是不可能的。中国人讲究的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顾客看到菜单没有标价则会产生一种”这是黑店要被坑“的感觉。因此,餐厅可以采用一些尾数方式弱化价格,或者将数字写小一些。
当然,如果是高档的餐厅,原本价格不菲,来消费的人自然不会在意。同时,如果要想不写价格,但是又担心消费者咨询,则可以设计一系列价格均一的菜式。如杨国福麻辣烫,所有的菜式都是按照称重计算价格的,避免了顾客询价,又能提高毛利。
讲故事:使用描述性极强的语言